利用这些数据,为企业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预防经营风险、把控投资决策等等经营管理活动提供决策支持,也是我们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
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徐工重型数控车工孟维 追求极致练就工匠绝活 2002年,孟维以优异成绩从徐工技校毕业,进入徐工重型,不久后就凭借出色的车工技能成为厂里首批数控车工。这是行业内首次实现大吨位起重机领域的完全国产化,其背后,也离不开孟维的努力。
为此,孟维前前后后做了左、右单向成型刀等18种非标刀具,一点一点拼出了新的转接结构。孟维参加数控技能大赛 精益求精雕琢重器精度 2021年11月,徐工重型5款百吨级C系列新品重磅发布。做好传承,带动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是他的责任担当。经过上百万次磨损及加载试验,6种零部件试验性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垄断,彻底摆脱了国外的技术掣肘。孟维工作照 2022年9月2日,新晋全球第一吊——XCA2600和XCC2600问世,中国制造再次惊艳世界。
孟维与徐工起重机 孟维带领团队通过双槽刀分区控制技术、径向一体化自动装夹技术,先后攻克了单缸插销缸头、中心回转体、测长电缆卷筒等6种核心零部件难关。从未接触过数控知识的他硬是凭着一股韧劲,从最基本的《数控编程与加工》学起,为实现复杂零部件切削加工,他还死磕Pro/E、CAD等各类绘图软件,勤学苦练CAM等计算机辅助编程软件,从计算机小白修炼成了专家。在市场下行周期,三一重起的代理商也能够保持盈利,没有一家代理商出现负资产的情况,这是十分不易的。
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企业基本上完全垄断了越南的摩托车市场,铃木、本田等日系品牌在越南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8%。三一起重机施工现场 有了研发、制造的优质加持,产品也格外亮眼。爱惜品牌羽翼,适当放下对市占率的执念 规模服从效益、效益服从品牌。不久前,时任三一重起事业部总经理、现三一非洲大区事业部董事长蒋庆彬,在面对《今日工程机械》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第一个阶段实现了技术的突破,2010年之前国内技术不够成熟,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处于技术突破阶段。于2022年10月最新入选的长沙18号工厂,与改造前相比,产能提升123%,人员效率提升98%,单位制造成本降低29%,数智化发展成效显著。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更大的舞台意味着将会面对更严峻的考验、更强劲的对手。力博全球的硬实力 产品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得以传承的根基。针对风电吊装的大型化发展趋势,风机功率越来越大,对吊装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工程机械品牌若想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远,就必须引以为戒。
三一也是推动起重机电动化较早的企业,拥有纯电、混电、插电三种不同类型的电动化解决方案,电动化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得到认可,更是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关注…… 在当前和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中国企业正依托于更高水平的技术能力、产品品质以及品牌形象,在持续走出去的同时,寻求占领全球市场价值链的头部位置。人类享受科技所带来的红利,基建需求不会消失,工程机械必然有着持续性地需求。随着三一起重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局面的打开,海外订单源源不断,不仅带来了良好的利润,更帮助三一重起有力对冲了国内市场下行所带来的风险。2023年三一推出国内首款9桥2400T级SAC24000T全地面起重机,能够覆盖160m及以下风机安装,拥有强大的转场能力和超高的拆装效率,三天可以完成一台风机的吊装,半天完成转场,行业领先。
前些年,国内市场‘杀价内卷的方式,不仅破坏了行业规则,企业也得不偿失。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极具影响力的头部品牌,经历三十余年发展与沉淀的三一,也愈发呈现出三十而立的成熟与担当。
说到这里,蒋庆彬例举东南亚摩托车这一生动实例。面对更加巨大的国际市场,国内主机制造商也在纷纷跟进,但这次我相信三一不会盲目跟随,让‘内卷国际化,而是更加注重规模服从效益的发展理念。
无论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都是如此。国内层面上,风电市场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对于起重机行业带来利好。而在2021年,三一重起90%的订单还来自于国内,出口订单仅占10%。在制造上,三一集团拥有46座数字化工厂,有两座工厂入选由世界经济论坛牵头成立的全球灯塔网络倡议,且是全球重工业唯二的两座灯塔工厂。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也是如此。在三一的年报中,对研发投入有着明确的要求:每年的研发费用占比要达到营收的5%。
尽管在市场下行期,这一研发投入依然没有缩减,并不吝重金从全球挖掘优秀研发人才。第二个阶段实现了规模的突破,2010年之后的几年里,国产起重机快速抢占市场,实现了规模的突破。
在研发、制造及产品的输出上,三一重起持续夯实硬实力。蒋庆彬认为,国际、国内市场对于产品的要求也有差别,国内略看重价格,国际更注重质量。
三一重起事业部原总经理、现三一非洲大区事业部董事长蒋庆彬 我认为中国起重机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国内以抓风控为第一要务,甄别优质客户、降低订单风险等一系列措施控风险,在海外积极布局国际市场,注重人才、配件服务的本地化拓展机遇,专注产品的高质、高效、安全研究,以及做好出口目的国法律法规、人文环境研究等准备工作。
我们适时地调整了对市场占有率的追逐。价格低廉会得到即时优势,但长远来看,更安全更高效的产品才能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智改数转网联作为徐工董事长一号工程,是实现珠峰登顶的基石。机器人是我们造的,我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群毛头小伙能捣鼓明白?面对设备厂家和机器人操作工的质疑,刘辉和项目组都憋着一股劲。
信心满满,焊接工艺的优化者 上马激光寻位系统,是因为刘辉发现焊接机器人焊丝接触寻位速度较慢,焊达率低。正是凭借刘辉的自信和对机器人的熟悉程度,激光寻位系统顺利完成,焊达率提高25.5%,焊接效率提高1倍,成本比进口产品降低近3倍。
打好智改数转网联攻坚战需要全体员工上下同欲,深度协同。渐露头角,提质增效的焊卫者 铲运事业部大规模推进机器人焊接之初,焊接缺陷频发、故障停机率居高不下,一度影响生产。
刘辉工作现场 经过近2个月的调试,刘辉对新完成的激光寻位系统信心满满。杨东升董事长强调,公司上下要全面、准确认识智改数转网联的转型方向,同时也要承担好转型工作落地推进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他们和厂家的技术人员泡在一起,并协助操作工一起处理问题,他们在生产中收集数据,对设备进行反复研究。徐工铲运事业部机器人管理项目组组长刘辉 一周过后,刘辉对所有下线铲斗的焊接缺陷频次、类型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平均每台铲斗焊接缺陷11处、累计缺陷长度1.3m、返修率100%、返修工时26分钟……看到精准的数据,所有人都改变了对这支年轻项目组的看法。刘辉工作现场 刘辉和团队实战攻坚,深入一线,先后完成数据采集及分析应用平台搭建、工业机器人模块化离线编程仿真及推广、基于视觉识别的下料件自动分拣、全面开完工扫码及质量追溯等项目。初心不改,他始终挺膺担当、坚定前行,为打造智能工厂不断注入数智新动能。
这个有着弹簧般韧性的团队,在刘辉的带领下,专注技术、执着探索,短短数月,他们硬是将焊接缺陷率降低了90%,故障停机率降低了80%。通过工业大数据与业务场景融合,开发焊接缺陷在线检测等15项算法模型,开展24项典型应用业务场景,设备平均OEE从42%提升至73%。
一路跋涉,一路艰辛,苦与累,考验与挫折,串串深浅不一脚印,这是刘辉在智能制造道路上成长的印记。因此,公众号推出智改数转网联先锋栏目,通过分享智改数转网联标杆人物故事,让榜样的力量汇聚成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助推徐工尽快实现建成世界一流企业,攀登全球产业珠峰的目标。
他带领团队在生产现场打磨,凭借过硬技术攻克难题,开发了多个助力智能制造的系统,为创新创效、智能制造,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从初露头角到厚积薄发,刘辉和团队一直砥砺前行,用敬业、专注、创新在智能制造的追梦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顶: 4踩: 58527
评论专区